首页 资讯 正文

科技育种 量身定制

体育正文 120 0

科技育种 量身定制

科技育种 量身定制
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(zhàozhènjié) 任娜 通讯员 贾普君 赵利敏 5月28日,走进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一间人工(réngōng)气候室,只见一排排(yīpáipái)育苗盘整齐排列,嫩绿的麦苗在人工气候条件下茁壮成长。“这批小麦从播种到成熟只需2~3个月。”中心主任陈向东介绍,“通过对环境的精准(jīngzhǔn)调控,我们一年(yīnián)能完成4~5个育种(yùzhǒng)周期。” 传统育种需8~10年,利用该(gāi)中心的“加速育种”技术,最快2~3年就能(néng)育成。在该中心不同的人工气候室中,培育着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麦,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等参数均精确设定(shèdìng)。 “以前育种靠天吃饭(kàotiānchīfàn),现在我们(wǒmen)能‘定制’小麦的生长环境。”育种专家指着正在(zhèngzài)抽穗的小麦说,“这间温室可模拟从寒冬到酷暑的各类气候条件,助力我们快速筛选优良品种。” 记者了解到,与国家杂交小麦(xiǎomài)(邓州)产业化基地专注的原创“中国(zhōngguó)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”不同,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黄淮麦区生态条件为基础,聚焦高产、稳产、优质小麦的育种与理论研究,重点突破传统杂交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(xuǎnyù)难题,走出“常规育种+现代(xiàndài)技术”的特色路径(lùjìng)。 这一特色路径已(yǐ)取得显著成效。透过新乡县朗公庙镇小麦根系观察走廊的特制玻璃墙(bōlíqiáng),小麦根系生长状况清晰可见。“这是国内首个小麦地下(dìxià)根系研究系统。我们通过(tōngguò)抗倒伏基因挖掘、根系性状(xìngzhuàng)改良等研究,培育出‘百农’系列品种,其中,‘百农矮抗(bǎinóngǎikàng)58’和‘百农4199’累计推广面积(miànjī)近4亿亩。”我省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(rúzhèngāng)教授介绍,“百农矮抗58”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,“百农4199”亩产突破800公斤,已连续5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导品种。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,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新实践贯穿育种(yùzhǒng)全流程:在分子生物学(fēnzǐshēngwùxué)实验室,技术人员正在对(duì)小麦材料进行(jìnxíng)抗性检测。“这项技术能快速诊断小麦生长问题,就像给作物进行体检。”陈向东说,中心还自主研发了“小麦数字化实验风洞”系统,在几平方米空间内即可模拟十级(shíjí)狂风。 “以往检验抗倒伏能力要等刮风天,现在随时都能精准测定。”茹振钢介绍(jièshào),通过(tōngguò)风洞测试的品种能有效避免(bìmiǎn)倒伏导致(dǎozhì)的减产。这套“基础研究—品种选育—示范推广”全链条体系,通过人工气候室、基因组学实验室等创新设施,实现了育种效率的大幅度提升。 傍晚(bàngwǎn)时分,研究中心灯火通明,年轻科研人员围坐一起讨论实验数据。茹振钢说:“从实验室(shíyànshì)到(dào)田间,我们要确保每个品种都经得起考验。”
科技育种 量身定制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